早在南北朝齊梁時期,達摩寫的《易筋經(jīng)》中就有揉腹三法,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在唐代孫思邈也以“食后行百步,常以手摩腹”作為自己的益壽之道。
到了清代雍正年間,方開所攥《延年九轉法》便詳細地介紹了用手揉腹的方法,并由顏偉繪圖說明。
葉慧陽老師 始創(chuàng)的臺灣傳統(tǒng)軟手法中的“臺灣揉腹法”,對保養(yǎng)身心、消除疾病有奇效。堅持揉腹,自能“通和上下,分理陰陽,去舊生新,充實五臟,驅外感之諸邪,清內生之百證,補不足,瀉有余,消食之道,妙應無窮,有卻病延年實效耳”。
★腹部:五臟六腑之宮城,陰陽氣血之發(fā)源
臺灣揉腹法為什么能起到保健作用,這是因為腹部在人體有著重要作用。
中醫(yī)學認為,“背為陽,腹為陰”。人體的肚子上,包括了12正經(jīng)中的任脈、胃經(jīng)、腎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等重要經(jīng)絡,甚***還有沖脈、帶脈等,可以說,肚臍周圍,就相當于人體的中心,相當于交通樞紐的環(huán)島。上***咽喉,下***外生殖器,一切的一切,都離不開這個中心。
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,有肝、脾、胃、膽、大腸、小腸、腎、膀胱等臟器分布,因而在《厘正按摩要術》中,比喻腹部為:“五臟六腑之宮城,陰陽氣血之發(fā)源”。
常說,“人活一口氣”,即人的生存,一分一秒都離不開氣,離了氣,人的生命就會終結,但“氣能益人,也能害人”。雖然人離不開氣,但窩氣成災。故治病先治氣,氣行病自無。
★氣柔則腹順——揉散阻滯點,是治慢病高招
一切慢性疾患,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應的阻滯點。也就是說,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對應的蛛絲馬跡。
由此,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:當我們的慢性病牽延不愈,但又不知病因何在、如何治療的時候,那時您就去尋找這個腹部的阻滯點(也許是一個硬塊,也許是一個痛點,也許是一個“水槽”,也許是一個“氣團”)只要把它推開揉散,您會發(fā)現(xiàn)您的慢性病也隨之消失了。
如果您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有什么慢性病,但推腹時卻在某個部位有阻滯點,那您一定要趕緊將它推散揉開,因為那必是個將來的隱患。
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,腸腦與顱腦同根。生理上五臟六腑、四肢的營養(yǎng),均靠胃所受納的水谷精微來供養(yǎng)。
脾胃在腹部中焦,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,它們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,只有升清降濁,氣化才能正常。
正如日本漢醫(yī)湯本求真說的那樣:腹者,生之本,故為百病之根。
如果我們身體經(jīng)常感覺不舒服,出現(xiàn)脾胃不和的癥狀,建議您可以嘗試一下推推肚子,您會很容易找到阻滯點,然后細心將它推散揉開。
這樣我們通過手的感知獲取對腹內臟器病變的感應,就能夠迅速調整臟腑經(jīng)氣,幫助人體實現(xiàn)代謝平衡。
晉代醫(yī)家葛洪也強調:“若要衍生,腸胃要清”的理論,清代醫(yī)家陳飛霞在陳述腹部與長壽的關系中說:“腹者水谷之海,水谷盈也,主壽”。
總之,臺灣整腹之法,可通和上下,分理陰陽,去舊生新,充實五臟,驅外感之諸邪,清內生之百癥。
★臺灣揉腹手法
臺灣整腹時出現(xiàn)腹內溫熱感,饑餓感或有便意及腸鳴、排氣時,屬正常現(xiàn)象,無須擔心而終止揉腹。
有人一推就會打嗝放屁,那是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效果***好。有人則會腹中咕咕水聲,這是在推動腹中沉積多日的濁水,這種濕濁如果不及早排出,循經(jīng)上頭則頭痛眩暈,滯塞毛孔則皮炎濕疹,遇肝火則化痰,逢脾虛則腹泄,遺患無窮。
為什么有些人,不愛喝水呢?是因為本來就有水堵在胃腸之間,下不去,如再要按西醫(yī)的倡導,每天喝幾千毫升的水來排毒,那就先水中毒了。所以喝水能排毒也可中毒,還是要因人而異的好。
○臺灣揉腹可以減肥、健美
中醫(yī)認為,大腹屬脾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肥胖的主要原因是:脾失健運、氣血郁滯所致。故欲減肥,首當從脾調治。
○臺灣揉腹減肥,是一種自我鍛煉
其方法是:取仰臥位,以肚臍為中心,用手旋摩30分鐘,每天堅持1~2次。這樣既可起到去除腹部脂肪的作用,又可達到體形苗條的目的。
○臺灣揉腹還可以健脾、刮油
按探腹部,通過腹部的運動,可以健脾助運,減少腹部積滯的氣血。
醫(yī)學研究則認為,主動按摩能刺激末梢神經(jīng),因通過輕重快慢的不同力量使皮膚及皮下脂肪的毛細血管開放,使皮膚組織間的廢物被排除,從而促進機體的代謝過程,起到去腹消油的作用。
<br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